闽南大戏院坐落于厦门会展北片区海峡交流中心二期,建设规模为地上五层,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4.3亿元;参照国际一流剧院水准建设,是目前福建省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演出场馆。剧院外形独特,彰显浓郁海派特色及闽南韵味(见图1);剧场内红白两大主色形成强烈对比,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见图2)。闽南大戏院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所属的“中演院线”负责运营管理,在“引进”国内外一流演出剧目的同时,也让本土的闽南文化艺术“走出去”,成为连接海峡、连接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桥头堡。
图1 外景图
图2 前厅图
闽南大戏院可以适应多种演出需要——歌剧、戏曲、歌舞演出等。观众厅(见图3、图4)可容纳1 497人(其中乐池部分临时座位114座)。厅内建筑长30 m、宽30 m、平均高约16.3 m。舞台开口18 m×12 m,舞台面高度比第一排观众席高1 m。台口两侧观众厅内设置二道耳光,天花设两道面光天桥,一道追光。池座观众席为全台阶形式,共21排(不包括乐池区域4排临时座位),第一排标高为-0.65 m,最后一排标高为4.85 m,前后高差(总起坡)为5.5 m,平均起坡为0.28 m。一层楼座共8排,第一排标高为7.88 m,最后一排标高为10.92 m,前后高差(总起坡)为3.04 m,平均起坡为0.43 m。二层楼座共6排,第一排标高为13.04 m,最后一排标高为15.8 m,前后高差(总起坡)为2.76 m,平均起坡为0.55 m。各层观众席末排的视点俯角分别为池座11° 、一层楼座20°、二层楼座27°。
图3 观众厅正面图
剧院的音质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接收到的直达声与反射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况。较好的观众厅体型(吊顶和墙面形状)及其表面的声学性质可以保证厅内声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均匀分布,也就决定了剧院的优良音质效果。在演出时,观众厅内任何位置上不得出现可识别的声缺陷,如:直达声与强反射声的声程差不应超过17 m,否则,易造成回声;避免凹弧形墙面或吊顶造成局部声聚焦;平行墙面造成颤动回声;装修面层与龙骨之间安装不牢靠易产生共振等声学缺陷。
1 台口侧墙和观众厅侧墙的形状声线分析
(1)台口侧墙的形状十分重要,合理的形状能为观众厅前中区提供有效的早期反射声。闽南大剧院的舞台侧口过于倾斜,导致池座前区和乐池临时座椅区域没有反射声(见图5,其中红圈表示缺乏声反射区域)。
图5 大剧院池座平面声线分析
(2)台口侧墙是布置扬声器的位置,其形状应满足扩声设计的要求,保证扬声器的投射效果和指向性不受影响。闽南大剧院的台口侧墙没有考虑扬声器布置的位置。
(3)观众厅侧墙的凹弧形墙面容易引起声聚焦现象(见图5,其中蓝圈表示声聚焦区域)。
(4)池座后墙和楼座后墙是圆弧形,使得池座后区和楼座有明显的声聚焦区域(见图6,其中红圈表示声聚焦区域)。
上一篇: 电视灯光及电视美术发展阶梯
下一篇: 演出过程音响没声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